第三届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会议7日至8日在新疆喀什举行。会议期间,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体发布合作优先领域,宣布共建区域性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并将联合开展跨境保护与能力建设,凝聚共建生命共同体共识。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张元明主持开幕式时强调,干旱区承载着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遗产,正面临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呼吁各方将保护承诺切实转化为行动。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一级巡视员刘宁指出,中国将持续推动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期待深化区域国家合作,完善物种数据库,联合研发跨境生态修复技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表示,“昆蒙框架”提出了“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30%的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并强调需通过包容性治理、融入本土知识体系以及建立综合性监测机制来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落实。喀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帕力旦·吐尔逊表示,喀什大学将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搭建平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干旱区生态系统研究的合作开展提供良好条件。
会议以“开放科学助力干旱区‘30×30’目标”为主题,设置五大平行会议及两场圆桌对话。9位权威专家作主旨报告,16国42位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喀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重点强化帕米尔高原跨境生态环境监测合作。
此次会议系落实《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干旱区生命共同体宣言》的关键行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于2021年发起该国际会议机制,在联合国支持下联合成立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体。目前,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体已汇聚17国科研机构,通过合作研究与知识共享推动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会议期间同步启动三大务实合作:建立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信息共享平台,划定跨境联合保护优先区,构建多国参与的生态监测网络,为“昆蒙框架”在干旱区的落地提供科技支撑。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办,喀什大学等机构联合承办,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美国、蒙古国、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等21个国家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丝路重镇。(记者蔡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