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新疆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暨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会举行
作者: 阿克苏站 更新时间: 2025-05-06

4月30日,新疆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暨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会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召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郝占庆教授等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专家和特邀专家出席会议,新疆生地所张元明所长、张道远副所长、实验室成员等参会。

新疆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晓兵研究员和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中心主任杨维康研究员分别作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展工作报告和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中心工作进展与发展规划报告。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特邀专家针对实验室和中心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

专家们认为,应集中力量在干旱区生物多样性格局解析以及生物与环境互作机制等核心方向取得突破,进一步提升学术影响力。同时,持续优化研究方向布局,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和关键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在平台建设上,提升种质资源库、国家植物园等平台建设与维护,加快标本数字化进程;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吸引培养更多高层次科研人才。会议同时审议了陶冶副研究员申报的自治区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张元明所长强调,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是研究所的重要研究平台,要与研究所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中心协同发展,找准干旱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制高点,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自治区十大产业的发展,梳理生物方向可以开展的具体工作,谋划好“十五五”规划。

会上,实验室青年科研人员还围绕各自近期工作进展做了汇报。尹本丰副研究员报告为《荒漠藓类结皮死亡退化对地表水文过程和关键养分循环的影响》,李帅副研究员报告为《后基因组学时代下沙漠细菌多样性与生态功能资源的系统挖掘》,卓莹莹博士生报告为《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帕米尔盘羊生存的威胁》。与会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对后期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此次学术委员会会议的召开,不仅为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会议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推动实验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管理、生物资源利用等领域的科研创新,为新疆及中亚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会议现场


实验室青年科研人员报告


与会专家合影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aka@cern.ac.cn TEL:0991-7885431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